过中不至的中 过中不至的至什么意思? 过中不至的中解释这个词
“过中不至”中的“至”意为“到达”,具体解析如下:
一、字义解释
-
基本含义
“至”在文言文中通常表示“到、到达”,此处指友人未能按约定时刻抵达。- 例句对照:
- 《陈太丘与友期行》原文:“期日中,过中不至,太丘舍去。”
- 译文:约定的时刻是正午,过了正午友人未到,陈太丘便离开了。
- 例句对照:
-
省略主语的补充
原文中“不至”的主语是“友人”,因此完整表达应为“友人过中不至”,即“友人过了中午仍未到达”。
二、语境与文意
-
背景关联
该句出自《世说新语·方正》,记述陈太丘与友人约定正午同行,友人失约未至,凸显“守信”与“礼仪”的主题。- 情节逻辑:友人“不至”是陈太丘离开的直接缘故,也是元方批评其“无信”的依据。
-
古文语法特点
- 时刻状语后置:“过中”即“过了正午”,修饰“不至”,强调友人超时未达。
- 省略句式:文言文常省略主语(如“友人”),需结合上下文补全。
三、与其他文献的互证
-
同类用例对比
- 《礼记·坊记》:“以此坊民,妇犹有不至者。”郑玄注:“不至,谓不亲至夫所。”此处“不至”同样指“未到达”。
- 南朝《世说新语》其他篇目:“日中不至,则是无信。”句式与含义一致。
-
古今词义演变
上古多用“至”,中古后“到”逐渐替代“至”。现代汉语中“至”多用于书面语,如“至今”“至高无上”。
四、常见误解澄清
-
与“过度”无关
有见解误将“至”引申为“过度追求目标”,实为对原文的曲解。此处“至”仅表示空间或时刻的“到达”,无抽象含义。 -
非“礼节性到场”
友人“不至”是客观失约,而非礼节性推辞。元方批评其“无信”,直接指向契约灵魂的缺失。
“过中不至”的“至”是文言文中的典型动词,意为“到达”,既体现文字简洁性,又承载了《世说新语》对诚信与礼仪的价格观传递。领会时需紧扣上下文,避免过度引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