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学中离子的概念 化学中离子是什么? 离子的化学用语
化学中离子的定义与特性
离子是化学中描述带电粒子的核心概念,其本质、形成机制及分类可概括如下:
一、基本定义与形成机制
-
定义
离子是原子或原子基团(如原子团)通过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的带电粒子。当原子失去电子时形成阳离子(带正电荷),获得电子时形成阴离子(带负电荷)。- 示例:钠原子(Na)失去一个电子变为钠离子(Na?),氯原子(Cl)获得一个电子变为氯离子(Cl?)。
-
形成经过
- 电离:原子间电子转移导致电荷分离的经过,如金属原子易失去电子(如Fe→Fe3?),非金属原子易获得电子(如O→O2?)。
- 电离能:原子失去电子所需能量,电离能越大,原子越难失去电子(如惰性气体电离能极高)。
二、分类与结构特征
-
按电荷性质分类
- 阳离子:质子数>核外电子数,如Na?、Fe3?。
- 阴离子:质子数<核外电子数,如Cl?、O2?。
- 络离子:由配位键形成的复杂离子(如水合离子[Cu(H?O)?]2?)。
-
按电子构型分类(矿物学视角)
- 惰性气体型离子:外层电子构型为8或2电子,如O2?、Na?,易形成氧化物或含氧盐(如SiO?)。
- 铜型离子:外层18/20电子(如Cu?、Ag?),易与硫结合(如方铅矿PbS)。
- 过渡型离子:外层8~18电子(如Fe2?、Mn3?),性质介于前两者之间。
-
结构*
离子结构*显示核电荷数与电子层排布,例如:- 钠离子(Na?):核内11质子,核外2、8电子。
- 氯离子(Cl?):核内17质子,核外2、8、8电子。
三、化学性质与应用
-
离子键与化合物
阴阳离子通过静电影响(离子键)形成离子化合物,如NaCl、CaO。这类化合物通常熔点高、固态不导电,但熔融或溶解后导电。 -
动态平衡与溶液行为
离子化合物溶于水时,部分解离为自在离子,形成离子平衡(如醋酸的电离平衡:CH?COOH ? CH?COO? + H?)。 -
实际应用
- 生物学:钠、钾离子参与神经信号传递。
- 工业:电解利用离子导电性(如铝的冶炼)。
- 环境科学:离子交换技术用于水净化(如去除Ca2?、Mg2?)。
四、历史发现与学说进步
- 电离学说
1887年阿仑尼乌斯提出电离学说,认为电解质*解离为离子,但初期遭学界质疑,后获诺贝尔化学奖(1903年)。 - 后续研究
德拜进一步研究离子相互影响,提出离子氛学说,并于1936年获奖。
离子是化学反应的基石,其电荷特性、结构多样性及动态行为决定了物质的性质与应用。从原子间电子转移到矿物形成、生活活动,离子贯穿于天然与科技的各个领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