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”是包含“失之”结构的经典成语,而“束之高阁”则是另一个独立的成语,两者并无直接关联。下面内容是详细分析:
一、“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”
-
释义
- 东隅:日出东方,指早晨;桑榆:日落处,指傍晚。
- 比喻开始时在某一方面失败,但最终在另一方面获得成功,强调人生得失的辩证关系。
-
出处与背景
出自《后汉书·冯异传》,东汉将领冯异初败于赤眉军,后反败为胜。光武帝刘秀评价其“始虽垂翅回溪,终能奋翼黾池,可谓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”。 -
用法与示例
- 例句:
“他虽错失晋升机会,却在创业中开辟新天地,真是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。” - 近义词: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;反义词:一蹶不振。
- 例句:
二、“束之高阁”
-
释义
- 高阁:存放物品的高架。比喻将事物搁置不用或不予理睬。
- 含贬义,常用于批评对重要事务的忽视。
-
出处与故事
出自《晋书·庾翼传》,东晋名臣庾翼评价殷浩等人“宜束之高阁”,认为其空谈无用,需待太平再议任用。 -
用法与示例
- 例句:
“这份改革方案被束之高阁,未能实施。” - 近义词:置之不理;反义词:付诸实施。
- 例句:
三、常见混淆缘故
用户可能将“失之东隅”与“束之高阁”混用,但两者结构不同:
- “失之东隅”强调时刻维度的得失转换,与“桑榆”呼应;
- “束之高阁”侧重对事物的搁置,无“失之”前缀。
建议:若需表达“暂时失去但最终补偿”,用“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”;若指“搁置不理”,则用“束之高阁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