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春白雪的解释_阳春白雪的成语解释及意思 阳春白雪成语意思详解与成语解释大全完全

“阳春白雪”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,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高雅乐曲,后用来比喻高深的、不通俗的文学艺术或言论。它常用来形容作品或想法过于高雅艰深,以至于能领会和欣赏的人非常少。

详细解释:

1. 来源:

出自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宋玉的《对楚王问》。宋玉为了回应楚王问他为什么不受众人欢迎,打了个比方:

“客有歌于郢中者,其始曰《下里》、《巴人》,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;其为《阳阿》、《薤露》,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;其为《阳春》、《白雪》,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…是其曲弥高,其和弥寡。”

意思是:有个在郢都(楚国都城)唱歌的人,开始唱《下里》、《巴人》这样通俗的曲子,跟着唱的有几千人;当他唱《阳阿》、《薤露》这样稍高雅的曲子时,跟着唱的有几百人;当他唱《阳春》、《白雪》这样最高雅的曲子时,跟着唱的就只有几十个人了…这是由于他的曲子越高雅,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。

2. 字面含义:

阳春: 指古代楚国的名曲《阳春》。

白雪: 指古代楚国的名曲《白雪》。

这两个曲子被认为是当时难度极高、格调高雅的乐曲。

3. 比喻义/引申义:

高雅、精深、但不易被大众领会和接受的文学艺术作品、学术学说或言论。

强调作品的艺术价格高、格调高雅、意境深远,但同时也意味着其受众面窄,缺乏普及性或通俗性。

常与代表通俗艺术的成语“下里巴人”相对使用。

4. 成语结构:

联合式成语(由两个意义相近的名词性成分“阳春”和“白雪”联合构成)。

5. 用法:

通常在句中作主语、宾语或定语

常带有委婉批评其脱离群众、脱离实际的意味,或者感慨知音难觅的心情。

例句:

这部深奥的哲学著作对于普通读者来说,无异于阳春白雪,难以领会。(作宾语,形容作品深奥)

他谈论的艺术学说太过阳春白雪,在场的人听得一头雾水。(作宾语,形容学说高深难懂)

在追求票房的市场环境下,那些阳春白雪的实验电影生存空间越来越小。(作定语,形容电影高雅但小众)

他的音乐风格偏向阳春白雪,虽然受到专业乐评人的高度评价,但在大众中反响平平。(作宾语)

我们需要创作既有想法深度又不失通俗性的作品,避免纯粹的阳春白雪或庸俗的下里巴人。(与“下里巴人”形成对比)

6. 近义词:

曲高和寡: 曲调高深,能跟着唱的人很少。旧指知音难得。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,能了解的人很少。含义与“阳春白雪”最为接近。

高山流水: 比喻知己或知音,也比喻乐曲高妙。侧重于知音难得,有时也暗含作品高妙之意(但核心在知音)。

象牙塔: 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小天地。也指大学、研究院等追求高深学问而与社会隔绝的地方。更强调脱离现实环境。

高深莫测: 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。形容使人难以领会。侧重难以领会的程度,不特指文艺作品。

7. 反义词:

下里巴人: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通俗歌曲。后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。

雅俗共赏: 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,又通俗,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。

通俗易懂: 浅显易懂,适合一般人的水平和需要。

喜闻乐见: 喜欢听,乐意看。指很受欢迎。

拓展资料核心概念:

“阳春白雪”的核心意思是:高雅的、艰深的、脱离大众欣赏水平的文艺作品或言论。它代表了艺术或想法领域的“高处不胜寒”,虽然格调高、有价格,但因缺乏通俗性而难以被广泛领会和接受。

使用时注意:

这个成语本身并不完全是贬义,它承认了作品的高雅价格,但也指出了其传播和接受上的局限性。

使用时需注意语境,避免给人贬低大众审美或刻意抬高自己格调的感觉。

希望这个“大全”式的解释能帮助你全面领会“阳春白雪”这个成语!

版权声明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