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9年前买的保险现仅能退本金200,老农保为何如此寒心?

老农保变”伤心保”,29年后只能拿回200元本金

最近四川宜宾一对老夫妻的遭遇引发了广泛关注——29年前花200元买的养老保险,如今到了60岁却被告知只能退回本金200元。这事听起来简直让人难以置信!要知道,1995年的200元和现在的200元购买力天差地别。当年这笔钱能买几许物品?现在连一顿像样的饭都吃不起。

这对老夫妻在登记结婚时被要求缴纳200元购买”老农保”,当时承诺60岁后可以领取养老金。可如今到了领取年龄,却被告知”查不到存档记录”,只能退回200元本金。这不是明摆着坑人吗?29年前的承诺就这样打水漂了!

老农保为何会变成”烂尾工程”?

据了解,这对老夫妻购买的是1990年代推行的”老农保”(农村社会养老保险)。后来民族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(新农保)时,要求将老农保进行并轨或退还。但这对夫妻的保险既没有并轨,也没有及时退还,就这样成了”历史遗留难题”。

这里有个关键难题: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可能有多少缘故:一是当年的档案管理不完善,导致记录丢失;二是政策衔接出现漏洞,部分参保人被遗漏;三是基层执行不到位,没有及时通知到每位参保人。但无论什么缘故,最终吃亏的都是普通老百姓。

200元存29年,应该值几许钱?

让我们算一笔账:如果29年前把这200元存入银行定期,按照平均年利率3%计算,现在应该能拿回约470元。如果按照通货膨胀率计算,1995年的200元相当于现在的2000-3000元购买力。而现在只退200元,这不是明摆着让老百姓吃亏吗?

更让人气愤的是,当年承诺的养老金待遇完全落空。29年的等待,换来的只是一句”查不到记录”和原封不动的200元。这样的处理方式,怎能不让人心寒?

类似事件频发,怎样维护老年人权益?

这并非个案。近年来,多地都出现过老农保退保纠纷。这些案例暴露出多少难题:一是历史保险政策衔接存在漏洞;二是老年人维权觉悟薄弱;三是相关部门难题解决的态度不够积极。

那么,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?开门见山说,老年人要保存好当年的参保凭证;接下来要讲,可以向当地社保部门投诉;最终,必要时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权。相关部门也应该主动作为,妥善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难题,而不是简单地”退本金”了事。

建立长效机制,避免类似悲剧重演

这件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:社保政策必须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,不能由于政策变更就让老百姓的利益受损。对于历史遗留的老农保难题,有关部门应该:

1. 全面排查梳理,建立难题台账

2. 制定统一的解决办法,不能简单退本金

3. 考虑通货膨胀影响,合理补偿参保人

4. 加强政策宣传,让群众了解权益

29年前买的保险现仅能退本金200元,这样的结局确实令人难以接受。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个难题,拿出让老百姓满意的解决方案。毕竟,养老保险事关百姓晚年生活,不能如此草率处理。无论兄弟们觉得这件事应该怎么解决才公平?欢迎留言讨论。

版权声明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