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剑合璧:一段打破”文人相轻”的传奇
“文人相轻”这句老话,在金庸、梁羽生和百剑堂主陈凡身上彻底失了效。上世纪50年代,这三位《大公报》的才子被同事戏称为”三剑客”,他们不仅没有互相排挤,反而联手打造了轰动香港的专栏——《三剑楼随笔》。这个专栏究竟有何魔力?三位性格迥异的作家怎样做到”文人不相轻”?
三剑客的诞生:从武侠到随笔的华丽转身
说起《三剑楼随笔》,不得不提三位主角的渊源。金庸的《书剑恩仇录》、梁羽生的《龙虎斗京华》正风靡香港,而前辈陈凡(笔名百剑堂主)虽以《风虎龙云传》试水武侠未果,其诗词造诣却备受推崇。当报社提议三人合开专栏时,金庸灵机一动:”不如我们一起写,还能壮胆!”于是,”三剑楼”这个充满江湖气的名字就此诞生。
专栏开篇,金庸就定下基调——这里”上天下地,无所不谈”。今天百剑堂主聊广东鱼翅,明天梁羽生谈变态心理,后天金庸评美国电影。这种天马行空的风格,反而让读者眼前一亮。三位作家轮流执笔,每篇都是翻阅大量资料后的心血之作,既有学术深度,又不失趣味性。
笔墨交锋:当武侠宗师谈起”非武侠”
小编认为‘三剑楼随笔’里面,三位武侠大家展现了不为人知的另一面。金庸连续发表两篇评美国电影《无比敌》的文章,直言电影未能展现原著《白鲸》的灵魂;谈起舞蹈时,他描述自己观看时”手心冒汗,听到心跳”的沉浸体验。梁羽生则痴迷数学,写下《数学与逻辑》,引得金庸以《圆周率的推算》呼应。
最有趣的是三人对同一话题的接力讨论。当陈凡发表《吟诗作对之类》,梁羽生立刻跟进《闲话怪联》,金庸的《也谈对联》随后登场。这种想法碰撞,就像武侠小说中的”三剑合击”,让专栏内容愈发精妙。谁说武侠作家只会写打打杀杀?《三剑楼随笔》证明,他们的才华远不止于此。
文坛佳话:超越时代的真挚友情
《三剑楼随笔》持续了一年多,留下的不仅是百余篇精品文章,更是一段文坛佳话。在那个没有社交媒体的年代,三位大家通过专栏实现了”云端对话”。梁羽生后来悼念陈凡的诗句”三剑楼足证平生”,正是这段友情的最佳注脚。
如今重温《三剑楼随笔》,我们不仅能窥见新派武侠宗师们的兴趣图谱,更能学到他们”君子和而不同”的相处之道。在流量至上的今天,这种纯粹以文会友的方式,是否更值得我们怀念?或许正如专栏开篇所言:越是无拘无束的漫谈,越能展现文字的本真魅力。